科普之家 科普之家
  • 首页
  • 自然科学
  • 科普知识
  • 科学实验
  • 科学名人
  • 请到 [后台->外观->菜单] 中设置菜单
主页 › 科普知识 › 古代用日出、日入表示时间的原因::受计时、铜壶滴漏、时辰因素的作用影响
#科普知识#

古代用日出、日入表示时间的原因::受计时、铜壶滴漏、时辰因素的作用影响

1年前
362 0 0

知识点:计时、铜壶滴漏、日出、日入、时辰

在古书中,我们经常看到“日出”、“日入”等表示时间的词语,这是因为古代没有时钟和手表,人们只能以太阳的出没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。在甲骨文中,已经有“旦”字和“莫(暮)”字。旦就是日出,暮就是日落。旦暮就是早晚、晨昏或朝夕。在《尚书·尧典》里,又有“日中”、“霄中(夜半)”的记载。“日中”就是太阳正中的时候,“霄中”就是晚间正中的时候。这样,人们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就有了“旦”、“日中”、“暮”、“夜半”四个时间概念了。

古人一天吃两餐:早餐在日出以后,所以那段时间叫做“食时”;晚餐在日入以前,所以那段时间名叫“晡时”。这样又多了两个时间概念。

后来,人们又把“食时”和“日中”之间的阶段叫做“隅中”。“隅”是“角落”的意思,太阳过东南角但还未到正中,所以叫“隅中”。人们又把“日中”以后到“晡时”以前近段时间叫做“日昃”。“昃”是斜侧的意思,太阳过了日中就西斜了,所以叫“日昃”。“晡时”以后,太阳落山了,人们称这时为“日入”;日入以后天空昏暗了,人们称这段时间为“黄昏”;黄昏以后人们都休息了,于是称这段时间为“人定”;“人定”以后就是“夜半”;夜半以后鸡就啼了,于是称这段时间为“鸡鸣”;鸡鸣以后天将亮未亮时又叫“味旦”,天亮时称为“平旦”或“平明”;接着便是“日出”了。这样,人们就把一昼夜分成了十二个时段。

后来,有了干支,人们就把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时段结合了起来,把一昼夜分为十二辰,从夜半开始,用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已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十二地支来表示。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。“小时”的本来意思就是“小时辰”,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。

再到后来,有了铜壶滴漏,就是用铜壶盛水,在壶底凿个小孔,壶中立一个箭,上面刻着度数,壶水从小孔滴下,箭上度数就依时显露,以此来记时刻。把一昼夜分为百刻,于是“刻”也成了计时单位,不过这“刻”与现在时钟上的“刻”是完全不同的。但十二个时辰与昼夜一百刻却无法相约,于是各采取一分为四:十二时辰为子丑寅、卯辰已、午未申、酉戌亥四段,每三个时辰就合二十五刻。这样,每段第一个时辰子、卯、午、酉又正好相当于夜半、日出、日中、日入四个时段。正因为子、卯、午、酉与太阳的出入有关,所以十二地支又用来定方位。子时正北,卯时正东,午时正南,酉时正西,就是这样来的。

和现代的时间对照,夜半十二点(即二十四点)是子时,所以又称“子夜”;凌晨两点是丑时,四点是寅时,这样可以依次顺推。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“初”和“正”。如晚上十一点(即二十三点)为子初,夜半十二点为子正;凌晨一点为丑初,两点为丑正等等。这样,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。古代的时段名称、时辰名称与现代的小时可以列表对照。见下页。

懂得古人记时的名称和方法,再来阅读古书中记时的词语,才能有具体的了解。古诗《焦仲卿妻》中有两句诗说:“庵庵黄昏后,寂寂人定初。”这里的“黄昏”、“人定”了是时段名,分别是十九、二十点钟和二十一、二十二点钟。由此可见,在古代诗文中,时段名是用得很多的。我们只有掌握了古代时段的知识,才能对诗文的内容理解得正确和深刻。

还有,古代还把一夜为五更,一晚就是一个时辰(两小时),三更就是夜半;五更就是平旦,早晨三、四点钟。古代在晚上有打更报时的制度,在都城大邑还建有鼓楼,设置滴漏和更鼓,守卒凭漏刻按时击鼓报更。所以古代有“更鼓”、“更漏”、“更点”、“夜阑更尽”等词语,现在不还有“半夜三更”的词语活在人们口头上吗。

0
评论 (0)
再想想
免责声明

本站某些文章、信息、图片、软件等来源于互联网,由本网整理发表,希望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,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以及非法用途。如出现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给予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
站内搜索
文章归档
  • 2021年四月
  • 2021年三月
  • 2021年二月
  • 2021年一月
  • 2020年十二月
  • 2020年十一月
  • 2020年十月
  • 2020年九月
  • 2020年八月
  • 2020年七月
  • 2020年六月
  • 2020年五月
  • 2020年四月
  • 2020年三月
  • 2019年十二月
  • 2019年十一月
  • 2019年十月
  • 2019年九月
  • 2019年七月
  • 2019年六月
  • 网站登录
  • 百度统计
  • 联系方式
Copyright © 2021 科普之家. Designed by nicetheme.